SARS疫情,恐慌減少了人們外食、逛街、看電影,這一年外食費、娛樂服務費出現歷年罕見的下跌。
農曆年後新型肺炎疫情蔓延,讓人們又想起2003年的SARS,那一年受疫情影響,亞洲不少國家都出現物價連月下滑,物價連月下滑名之為通縮(DEFLATION)。
通膨讓人害怕,可以理解,但何以物價下跌也會讓人憂心?房租、糧食、電視、汽車、電腦、手機價格連月下跌,有什麼不好?沒錯,降價當然快樂,但這個快樂是建立在大家有工作、有所得的基礎上,但當總體物價一直降,會出現什麼狀況?
物價連跌兩季就該注意
房租調降,房東所得便會減少,糧食、家電售價下跌,業者為穩住獲利也會把生產基地外移,一旦跌價範圍普及所有產品,在獲利縮減下廠商勢必裁員減薪,在這種人人自危、所得縮減、前途茫茫的環境下,人類本能的反應便是緊縮消費,這一緊縮又會使得一國經濟陷入新一波的物價續跌、薪資縮減、消費下滑的循環。
物價偶爾下跌,不算通縮,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遜定義,通縮是指消費者物價(CPI)連兩季下跌,IMF過去認為連續兩年才算,但近年認為連兩季就算,就該注意了。
然而,通縮真有這麼可怕嗎?兩百餘年來各國消費者物價連跌兩季的情形不少,只要沒有形成預期心理而降低消費,通縮並不必然導致衰退,英國自1800年以來有78年出現通縮,瑞典自1830年以來也有43年有此現象,物價連跌兩季是該警惕,卻不必恐懼。
台灣60年來曾符合通縮定義的有七次,第一次是在1964年,CPI連跌三季,但這一年經濟表現不錯,經濟成長高達12.6%,通縮並未導致經濟趨緩。第二次1983~1984年CPI也連跌三季,這兩年依舊有10%的經濟成長。
第五次2006年CPI又出現連兩季下滑,不少人憂心通縮將影響經濟表現,事實上這一年經濟成長仍有5.8%,次年更升至6.9%,經濟好的很。前述這三次通縮並未對經濟帶來衝擊。
但通縮並非都如此溫和,第三次通縮1985~1986年物價連跌四季,第四次通縮2001~2003年連跌三年,第六次通縮2009年連跌四季,第七次2015年連跌三季,這四次通縮都對總體經濟帶來巨大衝擊。
警惕疫情但別盲目恐懼
2001年這一次讓台灣經濟陷入空前低迷,期間景氣亮出15個月藍燈,這也是台灣經濟發展史上的一條楚河漢界,此後台灣薪資停滯,經濟動能大不如前。而2003年的通縮源自SARS這一波疫情,恐慌減少了人們外食、逛街、看電影,即使業者降價也挽不回消費動能,這一年外食費、娛樂服務費出現歷年罕見的下跌。
開年以來,疫情日趨升溫,台灣是否出現第八次通縮還很難說,歷史經驗值得借鏡,但也不必杯弓蛇影,自亂陣腳才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