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貼網路文章]

1.終身醫療的類型(分為3大類)
①倍數型:以日額的固定倍率做為理賠上限,例:1,000元的2,500倍就是250萬的理賠上限。
②帳戶型:同上倍數型,加入身故保險金,未申請的保險金於身故時給付。
③無上限型:目前僅有少數保險公司有此類型商品,如字面意思,無理賠上限。

因定期險屬於一年一約,且每次額度都會重新計算,因此與無上限型較為相似。

2.終身醫療與定期醫療的保費
若兩者保障相近的情況下,終身醫療所繳的總保費,足夠投保定期醫療從0歲直到70歲。

而這數十年省下的保費,若做定期定額投資,或是購買定存、績優股等等,能再創造額外的現金價值,若加上通膨的影響,終身醫療其實到70歲後,仍然沒有優勢。

常見問題:70歲或80歲後定期醫療滿期,沒有保障怎麼辦?
A:如上述說明,您在年輕時省下的保費就應透過定存或其他穩定投資來當作老年的醫療基金,且終身醫療在您70歲或80歲時能提供的保障,大概僅有掛號費的費用(因通膨影響)。

 

 

3.終身醫療的另一個暱稱:自己賠給自己的保險
終身醫療的總保費約20~30萬(以日額1,000元+療養金500元來說,手術費5,000元),而以平均數25萬除以1,500元來說,算上手術費(假設共10次5萬元),大概也需要133日才可領回本金,領回本金代表的是,此時您仍未獲得任何額外醫療上的保障。

133日是許多人一輩子都未達到的天數,因此有此暱稱。若再加上通膨影響,住院天數要拉高至200日以上才划算

 

要投保終身醫療,不如把錢放銀行定存,資金可靈活運用以外,遇到大風險也有醫療基金可運用。

4.醫療條款無法更新
這是終身險很嚴重的問題之一,最有名的案例是SARS的爆發,因民國87年以前,將法定疾病列為除外責任,在SARS爆發時,因條款屬於除外,因此終身醫療都無法申請理賠。

雖目前將法定疾病除外的條款刪除,但這已顯現此商品的重大風險,87年前投保的保戶都只能認賠(日後相信會有同樣的問題發生)。

5.以住院天數作為主要保障,與當下醫療環境背道而馳
現今醫院,大多不會讓您住院超過2星期,就算癌症末期最多僅提供2個月的住院(醫院說明為健保署規定),除此之外,醫療技術不斷更新,許多住院手術陸續轉為門診手術,讓國人平均住院天數不斷下修(如:癌症標靶藥物、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皆不需要住院),您還在考慮這種沒有未來性的商品嗎?沒有未來的保障,如何算為終身保障?

 

6.繳不起保費的額外風險
終身醫療的繳費方式將您一輩子所需的醫療保費,壓縮在20年內繳完,但您瞭解終身醫療的滿期率僅有25%,7成以上的保戶會在中途解約嗎?一旦解約,終身醫療是完全沒有任何解約金的,也無法辦理減額繳清,等於是全額的損失。

而這項風險對於大多數人都是存在的:小孩的學費、房貸、車貸、失業、家人急需資金等等,長期缺少資金的情況下,第一個刪除的肯定是保險(而非賣房或賣車)。

 

7.通貨膨脹的影響
其實這與前幾項都是息息相關的,通貨膨脹等於讓您提早繳交的保費多一分的損失,讓您以後的醫療少一分的保障。

以新台幣1,000元的保障來說:20年後等於目前價值的544元,40年後等於目前價值的292元,300元剛好付台北醫院的掛號費,你還覺得此商品能保障終身嗎?

Q:定期險的額度也會受到通膨影響,這是環境問題,非終身醫療缺點。
A:這是非常錯誤且誤導民眾的觀念,通貨膨脹指的是貨幣價值會隨著時間而降低,定期險是以今年的現金購買今年的保障。30年後保障因通膨降低,但相對的是用30年後降低的貨幣價值去支付,保障降低與現金降低兩者處於同樣的貶值環境,因此等於不會受到通膨的影響。

以上心得是我不推崇終身醫療的一些原因,分享給大家(還有一些細節因文長未能詳細說明,有興趣的人可自行驗證或提出討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dmix 的頭像
    Edmix

    生活筆記

    Edm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